查看原文
其他

戚继光有感于孤立无援,含泪写下一首辛酸诗,至今触动人心

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
2024-09-13

每天诗词故事  记得关注长风



戚继光,一位青史上有着响当当名声之人,是明朝抗倭名将,是真正的民族英雄。


戚继光虽出身将门,但家境并不是很好, 他是父亲戚景通的晚来子,身负老父亲的寄托,从小不仅要读书识字,还要练习武艺兵法。



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,戚继光逐渐成长为一位文武兼备、有着远大抱负的人。


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,老父亲去世,17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父亲的职位,正式走向军旅生涯。


然而戚继光上任之时,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,那就是沿海的倭-寇之乱。


嘉靖年间,倭-寇与海盗相勾结,势力大增,屡屡侵犯东南沿海各地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让百姓民不聊生,苦不堪言,成为天下大患。


当时土地兼并严重,让军队无心作战,也无力作战,从而无法有效的消灭和抵御倭-寇,让倭-寇如入无人之境,局势愈演愈烈。



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”

戚继光得益于从小父亲严格的教育,加上自己年轻人满腔热血,任职就开始整顿军纪,巩固海防,不过两年,他治下的卫所便初见成效。


崭露头角的戚继光很快就得到了重用,此后数十年,他一直奋战于抗倭前线。戚继光针对敌我双方的分析,招募了矿工、农民组建了新军,发明了克敌的狼筅、戚家刀等军械,还创立攻防兼宜的“鸳鸯阵”,再加上他自己战术灵活的指挥能力,从而在与倭-寇对战的过程中连战连捷,所向披靡。


在台州,他大破汪直节;在福建,他捣毁了倭-寇老巢;在广东,他以与友军的部队合力剿除倭-寇。


戚继光抗倭10余年,用兵如神,令倭-寇闻风丧胆,渐渐扫平为祸多年的倭患,有效的保障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安全。


戚继光不仅用兵如神,下笔也是文采飞扬。他给后世留下了多本重要的兵书,也写了数百首诗歌。


清朝文坛盟主王世祯,就曾提及历代能诗的名将十一人,戚继光的名字便是其中之一。


戚继光一生戎马,笔下的诗词大多是描绘战争的艰难,歌颂胜利的喜悦、表达将士们英勇作战的骄傲、寄托爱国之情之类的。


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是他笔下一首,在抗倭过程中好友离去,表达自己孤立无援无奈心情的诗——《望阙台》。



《望阙台》
戚继光
十年驱驰海色寒,孤臣于此望宸銮。
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。


在抗倭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,由于朝堂内部斗争,自己志同道合的抗倭战友汪道坤却被弹劾罢官。


深感悲愤却又无能为力的戚继光,只能将自己的满腔热忱付诸笔墨,写下了这首诗。短短28字,尽显铁血丹心,令人叫绝。


“望阙台”位于福建福清。根据记载,“一山抱高处,可以望神京,名之日望阙台”,这是戚继光命名的一处地方,“神京”、“阙台”,字里行间,便可看出戚继光的一片赤诚忠心。

“十年驱驰海色寒”,开头描写的是他在沿海将近10年艰苦卓绝、东征西讨的抗倭生涯。

我这十年在海上驰骋,与倭寇作战,那海水波光粼粼,海色深寒。


“寒”这里既指海色,同时也暗示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。



“孤臣于此望宸銮”,第二句写登临,我作为一个孤臣,在此登高,北望京城。


一个“孤”字更加表达了抗倭事业的艰难,因为他还要面对的不仅是倭-寇军事攻击,还有朝堂后方人事的攻击。


抗倭本是国家大计,需要朝廷的支持,但往往事与愿违,朝廷有时候非但不支持,反而拉后腿。


战友这不就被弹劾了,所以诗人心理很矛盾,很无奈无助,只能来到山前遥望伫望京师,遥望君王,因为他的内心对国家以及百姓矢志不渝。


“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。”


我心头的热血,就犹如这秋天的浓霜,让那千山万岭上的秋叶都染红了。


这两句是借景抒情,借那漫山遍野的枫叶红,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、对朝廷、对人民的一片赤忱和热情。



虽然朝廷对自己抗倭支持甚少,甚至乎还拉后腿,但自己保家的心,卫国的热情始终不会发生改变。


戚继光这种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,也要对国家负责,对民族负责的使命感,让这两句也成为了饱含爱国情怀的名句,也让整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。


END

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

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

李清照最豪放的一首词,最后17字气势磅礴,激励世人800年

白居易水平极高的一首诗,写尽后宫女子的悲哀,至今仍是经典

他诗红人不红,一首送别词妙语连珠,堪称史上最“俏皮”的送别词

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长风文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